神州乐器网讯 留学国外已成为很多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原因何在?是家长有钱了?孩子考不上好大学?还是用洋插队来诠释?为什么全国排名前10的大学也是毕业生出国人数排名前10的学校?国外教育到底怎么样?
中学开始,自由选课,多元化教学
我要讲的国外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其不同之处从中学就已开始显现,其中一个主要特点是课程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
比如很多西方国家中学可选择课程达40多门,学生可根据课程性质分类、难度系数和专业兴趣、职业理想等进行自由选择与组合,修够必要学分即可 (通常为8门至10门)。学校开设如此多的课程,师资和投入当然是一种挑战。但就学生兴趣培养和满足市场未来多元化要求则水到渠成,既减轻了不必要的课业负担,也体现了兴趣导向和择业导向。
在比较正规的中学里,一般会有一个教师专门从事职业分析与择业指导,便于学生选择方向时咨询和辅导。他们会根据学生兴趣、专业特长、未来社会需求等要素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但绝不强求学生去执行,最后的选择权在学生自己。
没有统一高考,却有统一水准
大学专业选择体现个性化和宽进严出的原则。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看不到全国统一的高考,往往是一个地区(如州、省)一个考区和一份考题。各州或省会按照联邦或全国高校录取要求制定评估体系,以便做到公平合理。典型的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op系统(overalpass)。
考试和授课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在中学上课时,平时课堂表现(Generalperspective),如参与课堂发言、提问等,占20%左右;小组作业或设计(Teamwork)占20%左右;基础课堂知识占20%;“高考”(TertiaryEntryExamination)占40%左右。各国各地区略有不同,但原则相似。这样做的好处是把结果考核变成了过程考核,把选拔式育人变为有教无类,把满堂灌式教育变为互动式、合作式、启迪式教育。很多情况下,不会提问的学生往往是因为有不会按问题讲课的老师。如果老师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就不会有敢提问题的学生。
老师是“尊者”,更是服务者
西方国家从中学到大学,学生在学校中既是受教育者,也是老师“教学服务”的对象和质量评判者。学校在每学期结束,都会在校内管理者评判的同时,让学生给老师评分。为了防止学生和老师挟私报复,影响到评判结果,校方通常会在老师对学生期末考试分数公布前,让学生给授课老师打分。为了体现客观公正,学生对老师的打分要密封好,等到老师给学生期末考试打分结果公布后再开封,促使老师加强服务意识和平等教育的敬业精神,同时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满足学生的兴趣、方式且不断改进。
考题风向标:探索与创新
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式的探索,鼓励学生创新型学习精神,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寻常教学中,更体现在考试的风向标上。举几个试题来说明一下。
例一:以你姓氏英文字母为依据,选择两家上市公司,一家最好的,一家最差的,从两者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技术进步的水平、管理模式、市场前景、销售等方面分析出优劣原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分析和建议。
例二:从你所生活的州(比如西澳洲)选择一种矿产品(比如铁矿砂),讲出其生成演化以及在全世界的分布,西澳铁矿石产量在世界上占的比重,在澳洲GDP中所占的比重,海外市场如何,主要生产竞争对手如何,有什么建议和经营策略。要完成它,你可以到现场调研,可以找某公司高管甚至CEO访谈,可以自己研究或进行市场调查。
例三:以你生活的社区为对象,作一个广告宣传画册。包括图书馆、体育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标志建筑等一切你认为可用来宣传的东西,但不能用别人的作品。学生用数码相机拍回照片,再用“PPT”格式在大家面前推介。评判标准是你的宣传推介能否引起大家的特殊兴趣,如迁入居住、投资落地开发商业项目等。
其他如物理课,学生自己动手作桥梁模型、发电机、飞机模型,以此作为测试题更是常见方式。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更不能要求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老师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个导演或主持人,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
我们华澳学院有位叫杨洁琼的学生,按我校国际合作专升硕项目,在学校两年专科毕业后,升入英国考文垂大学读硕士(两年课程)。一次考试下来,一位来自清华大学毕业的同班同学没有通过,而她则轻松通过。后谈起原因,杨洁琼同学分析说,一方面是在国内两年学习期间的教学模式让她缩短了适应国际教育模式的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清华的那位同学只会硬记不会创新,一心只想着向老师讲的观点“靠拢”,而她则别出心裁,提出个人的“创新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