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当事业没意义
在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下,学分制体现了弹性学制这一核心,即:同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是四年毕业也可以是三年甚至更短,这完全看个人学分的完成情况。如果考试或考核未通过,只得重修,没有“补考”的说法正式考试没考过,补考反而通过,这是不可理解和接受的。
在课时选择上,学生允许从网上选择上课区间,即同一门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上午、下午或晚上来上课(因为相当一部分学生要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有的学生学习一年就去工作,工作了两年,回来接着修完剩余学分,完成专业学习。
专业的选择也不是一选定终身,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市场情况变化而调整。有时因为专业跨度太大,会失去一些学分。但大部分情况下,学校只要认为合理,能跟上学习,都会乐以成全。这样便满足了学生和就业市场两个方面的要求。
职业教育广受重视,并与普通教育双轨合一
无论德国、澳大利亚,还是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是高等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成功的职业教育成为各国经济起飞的“秘密”,不仅体现在职业教育提供了大量高素质从业者,更在于职教和普通高教“双轨合一”的体制使学历教育注入了实践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对职教的误读。
以澳大利亚为例:职教证书四级证书课程(CertificateⅣ)等同于高三(Year12),证书三课程(CertificateⅢ)等同于高二(Year11),证书二课程(CertificateⅡ)等同于高一(Year10)。 读完证书四课程的学生,可以直升高等文凭课程(澳大利亚称AdvancedDiploma,在英国称之为HND),之后可直升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大二、大三(毕业)。正是由于发达的职业教育使企业拥有大量生产技术创新人才,减轻了就业压力,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孔子说:学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当孔子学院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出路何在?且不说“钱学森之问”的震撼,单就学生就业难、考试作弊的技术原因等问题,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以及学生动手能力、创新型思维问题等等,不难看出:关注人性、注重创新和学生心智的拓展,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而不是去简单要求升学率。应该把“教育服务业”作为教育行业的标识,把公益性事业区别于福利性事业,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用人机制之间的矛盾。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经济和其他国力方面的成就相比,教育与科技的改革滞后可能让我们无法背负新世纪之重,对此,我们不妨在引进科技设备的时候,多关注一下产生了众多科技成果和人才的西方教育。
注:作者系华澳商贸职业学院董事长,大任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学习,在国内大学执教8年,上世纪90年代迈出国门,曾在国外(公派)大学访学一年,后专门从事国际教育与留学工作近20年。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