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学理论 > 正文

“成长”or“成才”——中国家长的天才情结

2011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科斯——妈妈眼中的“失败神童”

  今年30岁的科斯回忆说:“我的父母,尤其是我妈妈,一定要让我知道,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科斯的妈妈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她坚持表示,自己的儿子在3个月就开始学说话,6个月就能像大人一样交谈。她还说,科斯在3岁时就能做算术,看乐谱,并能流利地说好几种语言。莱伯·科斯本来很可能成为另一个莫扎特,至少他妈妈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自己的天赋,科斯没有一个“正常”的童年。他的童年生活混杂了音乐课、和家庭教师讨论、到博物馆学习象形文字等各种活动。

  目前,30岁的科斯在IBM公司从事技术支持的工作,同时,他还经常进行各种兼职的演出。他会说好几种语言,包括人造外星语言“克林贡语”和世界语。科斯说,他对自己生活的大多数方面都是很满意的,但科斯的母亲却不像儿子那样乐观,她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失败的‘神童’,对此我觉得没什么可高兴,我已经完全垮了。我感到很失望,我的心都碎了。”

  虽然母亲始终抱怨自己不成大器,但科斯对自己的选择却一点也不后悔,他希望自己的音乐生涯能够继续,也希望自己能有稳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也一直在变好。

  审视当下:抹不去的天才情结

  直到今天,我们对天才的盲目追求不但没有慢慢消减,反而通过其他的形式变本加厉,而且越来越“务实”和“长远”了。之所以变得“务实”,是因为家长和大众不再牢牢盯住天才这个本身就无法明确定义的概念,而是关注了实实在在的高考分数;之所以变得“长远”,是因为类似中国科大的“少年班”已不解渴,“早教班”才是成才“关键”。

  屡禁不止——如火如荼的“高考第一”

  7月1日,我国南方某省教育厅发出通报,对省内个别高中违规进行高考成绩宣传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并要求这些学校和所在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违规宣传发布高考成绩的行为进行限期整改。但是,即使在通报发出后的第5天,该省份的多所高中依然“逆流而上”,违规宣传高考成绩、炒作高考状元。

  此外,就在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刚刚参加完高考的考生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一些高中在高考成绩发布后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不是卷面分第一,就是含照顾加分后的第一;不是综合成绩第一,就是单科成绩第一;排不上省级的第一,就排市级的第一。有的学校为了比别人多一些第一,居然造出了“理科前18名我校占6人,居全省第一”的噱头。据知情人士透露,每招来一名学生就能给学校带来一年1600元至2000元的学费收入,另外住宿费、伙食费等其他开销,都能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

  或许我们找到了一些学校热衷于宣传“高考第一”现象的根源,但是事实上我们只不过关注到了一棵“独苗”而忽略了滋生的土壤。有的学校联合有关社会培训机构适时推出“高考第一名成才之路”讲座或分析会,并邀请高考成绩出色的学生现身说法,以吸引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从而“成才”代替了“成长”。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4
责任编辑: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