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学理论 > 正文

“成长”or“成才”——中国家长的天才情结

2011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匪夷所思——问题重重的早教潮流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令家长热血沸腾的口号,在广州催生了40多个早教品牌机构。这些机构的服务对象是0至3岁的小孩,他们提供的一堂45分钟的早教课程,低则过百元,高则两三百元,但是即便如此,似乎依然无法满足广大父母的迫切需求。

  如此高价的儿童早期教育能否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呢?我们目前无法等到参加早教课程的孩子们长大后来验证这个问题,但是却可以从一些客观的事实来了解一下早教行业的真实情况。

  首先,我国0至3岁的教育培训仍未纳入学前教育管理当中,教育部门尚未出台管理办法、行业标准等,因此对于早教机构,由于至今都没有教育质量标准,所以很难辨别清楚此类机构的服务质量究竟是高是低。其次,早教机构的师资力量也是有待提升的。虽然各个早教机构都标榜自己的老师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都经过公司独特的早教理论培训,但真实的行业情况则是国内不少早教机构只对员工培训2至3个月就上岗了。

  调查发现,由于一些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愿过强,于是便有了“教育越超前越好”一说,因而早期教育进入家庭之后就被演变成了“超早期的行为能力训练”。

  正是家长们的“倾囊相赠”,带来早教行业的蓬勃发展,这也恰恰验证了我国生涯教育领域的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需要生涯辅导的不仅仅是生涯发展关键时期的莘莘学子,对他们的生涯决策起到至关重要影响的家庭成员同样需要补一补合理生涯发展的知识。

  一家之言:人尽其才方有社会价值

  虽然“神童”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啼笑皆非的记忆,而“高考第一名”现象和“早教”潮流也验证了让孩子成为天才的意识依然在大众心中根深蒂固。但毋庸置疑的是,“神童”的多元化内涵当中也包含了社会大众对莘莘学子的殷切希望——大家终究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够在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只不过需要予以明确的是,无论出于哪种期望或者目标,每个人的生涯路径只有自己才能决策和负责,也只有自己才能定义出自己心中的最佳归宿,“生涯需要自己充分把握,经不起他人甚至大众的指指点点。”

  观点——童星“陨落”并非江郎才尽

  无论是宁铂的最终出家,还是科斯的令母亲失望,对于公众和教育体制来讲都是一种失败的结局。因为按照社会和家庭的预期和规划,他们应该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涯发展路径,并且达到一般人无法超越的生涯发展境界。这也就是说,如果“神童”的生涯发展路径与常人无异,并最终只成了一个普通人,那么就是“失败”甚至“倒退”的生涯。

  作为关注和帮助“神童”发展的重要角色,学校和家庭为了避免童星们江郎才尽而做出种种努力去阻止这种失败,并且在结局实在无法挽回的时候表现出了莫大的懊恼,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这个现象让我们联想到了关于足球的一段话:“这本是一项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但是最后却变成了11个人踢,11亿人看的节目,而且更加神奇的是11亿观众还会因为比赛的结果而‘喜欢’或者‘厌恶’这项运动……”

  庄子曾经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我宁可做一个快快乐乐生活在烂泥塘里面的乌龟,也不希望被人类高高地供奉在庙堂之上”。其实,大众眼中的童星“陨落”,并非真正的江郎才尽,“神童”的称号本身就是大众赋予的,并非他们自己的真正意愿,而所谓的“天才”发展路径同样也是大众所强加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个人理性规划。

  因此,当大众发现当年的“神童”因为没有按照“正确”的规划达到应有的目标时,不应该站在大众的立场去下一份“死亡判决书”。真正合理的做法,应该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去冷静观察他们的生涯决策,静下心来想想,其实他们都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摸索到了最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路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3/4
责任编辑: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