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音乐究竟应该动脑子还是不动脑子?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是相斥的还是相吸的?音乐科研是音乐教育的题中之义还是“里外两张皮”?这些看似两难的“是非题”都是当前大众音乐普及和大学音乐教育中最热门、最突出、讨论最多的话题。 面对这些两难命题,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副教授张又丹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国家文化部立项和资助的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负责人和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张又丹多年来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闭门研究与开门普及互动结合,在音乐教育专业化与大众化的道路上踏出了一条新径。 日前,记者专访了张又丹副教授,请她剖析音乐欣赏的逻辑和直觉之间的关系,揭示那些音乐科研课题背后的奥秘。 有道理的音乐 音乐是艺术又不是科学,它也需要搞科研吗?在张又丹看来,音乐科研十分必要。因为每一门艺术都同时是一门学问。音乐门类包罗万象,它自身的发展和与社会的互动都需要以系统、理性的课题研究来推动。从这个角度说,音乐是有道理可言的。 近几年来,张又丹承担了国家、广东省与深圳市的多个音乐类科研项目研究,并在全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细看她的科研项目列表与论文目录,会发现张又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非常广泛。既有对自己的“百分百”本职工作——钢琴教学所进行的经验总结与思考,也有对音乐广播、音乐网站、三网融合等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产业面临境遇的观察,更有对京剧艺术中的音乐性、学堂乐歌的德育功能、流行音乐现状与出路等大众艺术话题的探讨。 在张又丹看来,不同的音乐研究课题,在学术方向上其实是殊途同归的。正如钢琴教学不能一头扎在88个琴键上,而应该抬头汲取各种艺术领域的养分。弹奏一架钢琴如同调度一个交响乐团,聆听一部莫扎特的作品如同欣赏一部宏大的歌剧,这些都需要触类旁通,才能真正领会音乐的妙处。 对张又丹来说,给学生授课往往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每当学生遇到瓶颈和问题时,她都要思考、尝试和探索如何去解决,正如同医生病看得多了,疑难杂症也就迎刃而解。这些经验都被张又丹吸收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令这些科研项目更加“接地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寻求出路、推动教学、促进社会音乐进步。 由张又丹和同事合作完成的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带Blog功能的‘大学生音乐欣赏’专题学习网站”是一个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的以介绍和欣赏音乐为主要目的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在线欣赏大量的音乐作品,引导大学生进入音乐的世界,提升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 张又丹作为教学指导、教学设计、内容建设负责人的“大学生音乐欣赏”网站是国内仅有的几家拥有独立设计并进行在线音乐教学的网站,不仅供深圳大学学生使用,更对外开放,成为互联网上拥有很高点击率和使用效率的高质量音乐欣赏网站。网站开通以来,海内外近十万人次的学生、音乐爱好者从中学习获益。由于成果显著,该项目获2008年深圳大学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优秀项目奖。 在2009年文化部公布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张又丹领衔的课题《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流行音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成为深圳市获批的两个项目之一。教钢琴的要研究流行音乐?张又丹表示,这并不奇怪。在她的视野中,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已经导致了青年人视听习惯的改变。在她的学生中,用iPhone手机或MP4来听古典音乐的人比比皆是,互联网对包括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在内的所有听觉形态带来的改变都是巨大的。因此,选择流行音乐做突破口,实为当代古典音乐生存与发展的“它山之石”,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点击率居高不下的网络歌曲究竟是迎合庸俗还是顺应民意?”、“SP音乐彩铃是不是救治流行乐坛的唯一良方?”、“国际五大唱片公司进驻内地究竟给中国流行乐坛带来了什么?”、“‘选秀’和‘青歌赛’到底哪一个是流行乐坛的希望?”,这些直接命中当前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核心问题的选题,正是张又丹将在她的课题中重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