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音乐院校 > 教育资讯 > 正文

浅谈古典吉他在音乐中的创造性即二度创作

2010年12月09日    来源:吉他中国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首乐曲成为艺术品,带动聆听者的灵感。而在其内心描绘一幅有创造性的想象世界呢?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他的这种创作性的动力持续地点燃和激发每个人的想象力,并不断地唤起演奏者与聆听者的激情。这首伟大的作品在公众场合可能被演奏过成千上万次,这种感受就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编排它的叶子,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的活一下,纪实一刹那也好,相信这个情景将是看过的人永难忘怀。因此,从创作到演奏,唯有把音乐中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

     二、浅谈古典吉他在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之二——二度创作的原则和范畴

     二度创作不是任意驰骋、自由发挥和无限制的放荡不羁的演奏,它有一个原则和范畴。

     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是有着辩证和统一关系的,原则和范畴是它们之间的纽带,这个纽带如果断裂,两度创作就会失去联系,一度创作就会被二度创作扭曲、歪曲,一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就会成为二度创作的障碍和累赘,成为行尸走肉。

     二度创作的第一原则是:必须在一度创作规定的主题范围内活动,不能歪曲作者本意和基本意图。如阿根廷吉他音乐家梅林(JoseLuisMerlin)《回忆组曲》忆组曲的第一乐章,他是为了纪念他的祖国而作,乐曲很静谧、缓慢、安详,演奏者可以根据曲作者的意图展开,在节奏上有一定游离,抒情中略带悲伤色彩,而不是弹得像悲壮的进行曲风格,而违背了曲作者主旨。又如索尔的《伟大的独奏》和朱利亚尼的《大序曲》,这两首乐曲辉煌明快、气势磅礴、宏伟壮丽,表现了曲作者的热情奔放的个性及其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我们就不能随意抒情或用温文尔雅的情绪去演绎。因此,二度创作不是改变一度创作的情绪,削弱和曲解主题,而是在尊重原作其基础上加强主题的艺术感染力。

     二度创作第二原则是: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地域风格。古典吉他的演奏曲目绝大多数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时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之经典,最新创作或改变的曲目必定是少数,有的曲目创作者已经不具体到哪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人们口头传送。因此,不管你技巧如何纯属,你都不能随意抒情或改变曲子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都不能逾越吉他音乐的民族、地域和时代风格。为什么我们听外国人拉二胡,越听越别扭;尽管国内许多吉他家一直在努力用吉他演绎中国民乐,想找打最好的切入点,但怎么弹也觉得缺少些什么,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在尊重民族和地域文化的背景下找到最合适的再创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私下认为,中西合璧最经典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之作,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耳,至今没有哪部作品超越她,从而也结束了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再譬如,《阿拉伯风格绮想曲》是“近代吉他之父”西班牙泰雷加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创作,复三部曲式,小夜曲风格。曲中大量运用装饰音、连音、滑音、泛音等技巧,乐曲比较艳丽飘逸,色彩斑斓,具有浓郁的西班牙民族风情。情感浓烈,格调雅致。因此,泰雷加这首乐曲被公认为是“吉他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最合理的结合”。

     第三,二度创作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一定要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许可的范围之内。

  道理很简单,二度创作的任何感悟和要求都是通过技术技巧来实现,如果技术能力没有达到某些曲目所要求的难度系数,你就控制不了,表达不了音乐的内涵,就可能弄巧成拙,弹来弹去摸不着头脑,十分牵强更谈不上精彩。因此建议刚接触吉他不久的朋友不要轻易去啃大曲目,应该弹些力所能及的吉他小品,等技巧,手指机能达到一定程度再去攻大曲目,就可以顺理成章。有了驾驭的能力,才可以创造性地把作曲家的意图完整地表达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2/5
责任编辑:admin
现在有人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为避免恶意留言或垃圾评论信息,发表内容不得低于10个字符! 评论人: 
相关文章
企业服务
每日关注
图文推荐
热门乐器老师
最新培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网站声明 | 隐私保护 | 著作权与商标声明 | 网络用户服务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