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点即“高潮点”、“静点”和“转折点”。高潮点是全曲中最有张力的地方,也是情绪的最高点;静点是全曲中最内在、最含蓄、最内心话、最富于想象的地方;转折点事两种情绪之间的转换,如每个乐句、段落或气口,有时在这两种情绪之间甚至稍加停顿或休息,我们常见演奏家在台上演奏,会利用这个“气口”去调弦。找到了高潮点,就可以在高潮来临之前合理地控制情绪,防止别的乐句或乐段超过真正的高潮点,从而分散和削弱了高潮的效果。确定了静点就可把静点处理的深入和细腻,把观众带入到一种境界。准确判断出转折点,才能使得高潮点和静点过渡自然,使观众信服和感动。想必亲眼目睹过
正确判断和处理音乐作品中的三个点是二度创作和再创造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曲子都“三点”俱全。有些曲子情绪比较单一,没有明显的转折点;也有的曲子找不到静点,从头至尾情绪都比较活泼、激烈,很难加入主观情感。“三点”是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深刻理解一度创作内涵基础上的创作结果。有些情绪和效果,一度创作者自己也没有想到,这说明二度创作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性。
3、音色处理。
有关古典吉他的音色,大多都是围绕吉他本身的优劣、触弦方式、指法安排、和演奏者个性追求(比如JulianBream的音色比较明亮、华丽,DavidRussell的音色比较圆润、柔美)等方式,我想从其他的角度来具体阐述。二度创作者在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之前,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克服先天的条件和掌握触弦的技术,才能对一度创作加以准确的理解、诠释和表达。下面针对音色处理方式例举二度创作的几种手段:
⑴热烈奔放、欢快喜庆、的情绪——使用最明亮开朗而有弹性的音色。如泰雷加的《大霍塔舞曲》中第二、三主题的变奏部分,用明亮而富于弹性的演奏表现出姑娘们跳舞、歌唱的热烈气氛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⑵甜美宁静、温文尔雅、带着幸福感的、从容的抒情性的——使用优美、圆润、略带温暖的音色会更恰当。如泰雷加的《帕凡舞曲》我们可以用徐缓庄重、宁静致远、从容的情绪来表现凄美动人的“孔雀舞”形象。另外像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许多音乐,以及“摇篮曲”等比较适合用这种音色去表现。
⑶回忆、想象、梦幻般的色彩——使用暗淡的、含蓄的、更柔和的色彩来表现。如舒曼的《梦幻曲》、德彪西《月光》等。
⑷宏伟壮丽、庄严肃穆、辉煌明快、气势磅礴——使用圆润、浑厚、明暗适中的音色。如索尔的《伟大的独奏》和朱利亚尼的《大序曲》等。
⑸悲伤、忧愁、情绪哀伤、寂静——用比较黯淡的音色表现一种极度低落的情绪,悲伤中带有感慨,简洁雅致。如泰雷加的《泪》、托罗巴《西班牙城堡组曲》中的《特里哈宫》、圣-桑《天鹅》、M.D.法利亚《德彪西之墓赞歌》等等。
4、力度控制。
在二度创作中,合理使用力度,控制演奏音量是很重要的环节。从一般规律来说,无论是欢乐的、痛苦的,还是高涨情绪的迸发和宣泄必然要求用较强的力度;平静的、温柔的、缓慢的叙述性的需要用适中的力度;沉默的内心独白、幻境中的心情流露必须用较弱的力度。在乐句或乐段中,又内向转为外露和激情奔放的情绪,一般由弱坚强;有外露转向内向的情绪,一般由强渐弱;两个相邻的或旋律相同的乐句,往往要处理成一强一弱或一弱一强;在一个乐句中要表达一种在发展和强化的情绪,必然做坚强处理;在一般抒情性和叙述性的乐句中,下行的乐句作渐弱处理,上行乐句作渐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