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弹古典吉他的朋友都谈到过吉他的音乐表现,对于演奏者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创作者或改编者意图,达到表现音乐的完美境界至关重要。下面想谈谈自己多年以来对音乐的理解,和对古典吉他音乐表现的创造性的认识,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构思,一个星期的时间编写了这一系列感受,在此奉献给大家仅作参考,不到之处请多多包涵。 二、二度创作原则和范畴。
三、二度创作的手法。
一、浅谈古典吉他在音乐表现中的创造性——二度创作与一度创作的关系。
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提供给人们欣赏成品的两大制作工序:创作和表演。
作曲家根据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而创作的音乐的活动称之为“一度创作”;二度创作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在遵循曲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要和自己主观生活经验进行的一种再创造,从而表达出个人的真情实感,也有人把它叫做“二次形象传达”或“再创造”。
好作品需要好演员。没有好的音乐作品,水品再高的演奏者,再努力,在用心也是枉然;作品很好,演奏者的理解力、技巧和音乐素养一般,那就不能很好地表达音乐的内涵和潜在的魅力。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可能没有刻意去为某某人而写,大部分都是有感而发或即兴创作。同时,音乐创作与自然界关系密切,音乐——一开始先作为“承受者”(一度创作),还不作为“能动者”(二度创作)来看,与周围的自然界有着双重关系。第一,音乐从自然界接受粗糙的物质材料,它利用这个材料进行创作;其次,音乐接受自然界现存的美的内容,把这个内容进行艺术再加工。没有好的演奏者,再好的作品也会被扭曲,被误解,那些音符就成了摆设演奏得体,把音乐内在的美、灵感、智慧带给大家感官上的享受,听众就会喜爱和欢迎。由此可见,第二道工序——二度创作太重要了。
二度创作有两个“死对头”:一是照谱弹奏;二是完全模仿。前者在音符、节奏、节拍等上似乎并无错误,但不够投入,没有内容,也没有灵感,更没有生命力。后者,一开始不排除模仿的成分,但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形成自己的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个性。因此,音乐是以个性为生命的,“模仿”只能是特定阶段学习手段而绝不是目的,“创造”也不是他人的命令和要求,应该是作品(一度创作)在实践中打动了观众(有人称观众为三度创作者),是因为演奏者以其自己的高超技艺、丰富的知识和素养、鲜明的个性和对作品独特的感悟而自然流露的真实情感。“真正的好的演奏者,即使演奏同一首乐曲,对不同的环境和每一次登台都是一次新鲜的体验和再创造,都会有些不同”。